ChatGPT颶風下的百度、微軟和谷歌:三個“中年人”的隔空賭局
三位科技圈的“中年人”,渴望重新回到自己的春天。
三家中美科技巨頭,罕見地在同一個方向上迅速達成了共識。
北京時間2月8日凌晨,微軟在“神秘活動”中高調宣布推出了新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必應(Bing)和Edge瀏覽器。其中,新版必應基于OpenAI的語言模型運行,比眼下大火的ChatGPT更加先進,用戶可以輕松地從傳統的結果列表模式切換到人工智能聊天模式。而新的Edge瀏覽器增加了可以聊天和寫作的必應。
而就在十幾個小時之前,谷歌和百度這兩家全球和中文搜索引擎巨頭,同樣就旗下業務做出了AIGC方向上的調整。
谷歌宣布,公司基于大型語言模型LaMDA的聊天機器人Bard,將向可信賴的測試者開放,并準備在“未來幾周內”更大范圍地提供給公眾,并“很快”將人工智能工具整合到核心搜索中。
百度則官方確認,即將推出類似ChatGPT的對話式AI工具“文心一言”(英文名為ERNIEBot)。坊間有消息稱,目前百度正在對“文心一言”進行內部測試,相傳將于3月完成全部測試。而鑒于目前ChatGPT的火熱程度,正式的發布時間也有很大可能會被提前。
全球爆火的ChatGPT 像一條鯰魚,攪動了沉寂已經的搜索引擎江湖,也讓1975年成立的微軟、1998年成立的谷歌和2000年成立的百度這三位科技巨頭圈的“中年人”,像渾身都是干勁的年輕人一樣,久違地暴走了一回。
一、挑動神經的ChatGPT,與科技巨頭的暴走
ChatGPT火的很突然。
從數據上看,其上線不到一周便突破100萬用戶;推出僅兩個月,月活用戶已經突破了1億,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程序;據Similar Web的數據統計顯示,今年1月,全球每天約有1300萬獨立訪問者使用ChatGPT,是上一個月的兩倍多,堪稱是一場徹底的“病毒式傳播”。
實際上,聊天機器人并不是個新鮮事,無論是“小度”、“小愛”或者“小冰”,此前都曾以智能音箱、手機助手等不同面貌出現在人們生活中。但關鍵在于,與ChatGPT相比,他們都不夠那么像“人”,以至于在很長時間里,對于用戶(尤其是年輕人)來說,更像是一塊食之無味的雞肋。
而ChatGPT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。
從功能上,它解決了“好玩”且“有用”這兩個用戶剛需;從話題度上,幾乎全球的科技媒體都在為其“造勢”。因此,盡管ChatGPT并未向遠隔重洋的一些國家開放功能和服務,但并不影響用戶費盡周折也要親身嘗試,同時也讓一些ChatGPT的“李鬼”大撈了一把。
但比用戶更激動的卻是巨頭科技企業。
早已站在OpenAI(ChatGPT是其旗下業務)背后的微軟幾乎是“迫不及待”地宣布了100億美元的追加投資。同時有知情人士透露,未來;類ChatGPT技術將會整合到Word、Outlook和Powerpoint等應用中,為Office用戶提供一種新的編寫文本的方式。而微軟在2月8號對新版Bing和Edge的官宣,則意味著微軟正徹底“擁抱”并“轉向”AIGC(ChatGPT的本質技術)。
素有AI“黃埔軍校”之稱的谷歌,與中國搜索巨頭百度同樣迅速跳入了這個新戰場。在微軟官宣之前,谷歌就表示將發布一款名為“Bard”的新對話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(忙中出錯的Bard在首次演示就出了錯,讓谷歌一天就丟掉了9%的市值);百度也對外確認已投入研發項目名為文心一言的類ChatGPT產品,預計今年三月完成內測,屆時將向公眾開放。
為什么巨頭的反應如此強烈?又為什么是微軟、谷歌和百度搶先“押寶”?
二、AIGC,正在顛覆搜索
一方面,不同于兩年前的元宇宙那堪稱霧里看花的先鋒概念,ChatGPT作為一款消費級應用,其實實在在的用戶注冊量、日活、月活等數據挑動這這些互聯網巨頭的神經,畢竟,在Tiktok之后,業內已經很久沒有一款新的應用能夠爆發出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了。
但更重要的是,ChatGPT的技術本質:AIGC,極有可能對傳統搜索引擎的產品形態形成巨大沖擊。
從上世紀到今天,搜索都是互聯網最常用、重要的功能,甚至可以被理解為是互聯網的“本質”。而搜索引擎完美契合了用戶對搜索的需求,從而發展成為了一個“全民應用”。以中國互聯網產業為例,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(CNNIC)發布的第50次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》顯示:截至2022年6月,我國網民規模達10.51億;其中,我國搜索引擎用戶規模達8.21億,網友使用率為78.2%,同網絡支付、即時通訊一樣,是互聯網的底層基礎服務。
但搜索引擎的“輸入關鍵詞-返回數萬條列表式結果”的產品形態畢竟已經存在了20多年,在今天的互聯網看來已然是個“老古董”;再者,從消費行為來看,搜索型消費逐漸向推薦型消費轉變。傳統的網絡消費行為主要基于對產品及服務的信息搜索展開,而隨著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,基于算法的個性化推薦正在成為主流;另外,搜索引擎的用戶數量正在快速下降:還是以中國為例,對比2022年6月和 2021年12月兩個時間節點,6個月的時間里搜索引擎的總用戶數量就減少 737 萬,
正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,ChatGPT的機會來了。
未來,在ChatGPT相關技術(主要是AIGC)的支撐下,搜索引擎將不再僅僅為用戶提供“網頁”,而是在深度搜索后,綜合成一個最貼切的答案、以一種最適合人類閱讀的方式提供出來。也就是說,新的搜索引擎,將提供“搜索+思考+整理”后的答案。
巨大的變革下,搜索引擎巨頭安得不驚心?
因此我們看到,微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表示:“這是搜索領域的全新一天,我認為這項技術將重塑幾乎每一個軟件類別。AI搜索競賽從今天開始,我們將迅速采取行動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希望在搜索領域再次獲得創新的樂趣,因為現在正當其時”;Gmail創建者之一、谷歌老員工Paul Buchheit宣稱“谷歌可能只需要一兩年時間,就會被徹底顛覆”;百度的李彥宏已經將2023年一季度OKR關鍵任務標為“引領搜索體驗的代際變革”。
浪潮之下,人人求變。
三、隔空賭局,彼此充滿怨念的“中年人”渴望找回“失去的年代”
回顧百度、谷歌和微軟三家企業在搜索引擎產品上的歷史交戰,可謂是剪不斷,理還亂,
百度與谷歌的中文搜索引擎之爭,雖然以谷歌2010年退出中國內陸為告終,但百度反而迎來了整體業務的業績下滑;而在全球市場予取予求的谷歌搜索,多年來始終被微軟的Bing搜索引擎借助“反壟斷”困擾。此前微軟已經向美國司法部提供了超過40萬份文件,來配合官方對谷歌在搜索業務方面的大規模反壟斷訴訟。
不過對這三位巨頭而言,除了彼此之間的商戰恩怨和對搜索引擎市場的“矛與盾之爭”,更為重要的也許是試圖找回彼此在移動互聯網時期“失去的年代”。
面對蘋果在手機業務上的巨大成功,盡管谷歌旗下的Android可與前者的IOS平分天下,但谷歌在手機終端硬件方面卻始終做的不溫不火,并未獲得理想中的成績;而微軟和百度更是在移動互聯網時期幾乎“顆粒無收”:前者的Windows phone系統從50%的市場占有率一路掉到不足1%,徹底退出競爭;后者則眼睜睜看著內容、電商、廣告等業務被其它科技企業分食而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,并最終從“BAT”徹底掉隊。
時代的潮水從不為誰駐足。面對來勢洶洶的Tiktok、META等科技新銳的步步緊逼,失去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三個科技圈的“中年人”只能不斷尋找新的機會。因此才有前面對“元宇宙”的持續投入,和今天對AIGC的“過激反應”。
大象轉身,殊為不易,但科技行業重新洗牌的機會也并不多見。百度、微軟和谷歌已經選擇了豪賭一場,這是追回昔日勝利榮光的執念,也將是所有科技企業的宿命。
最后,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:鎂客網(im2maker),更多干貨在等你!
硬科技產業媒體
關注技術驅動創新
